第276章 功在不舍,礼部病虎!
第276章 功在不舍,礼部病虎! (第2/2页)武夫九十岁,便是人间大寿,这道寿命的屏障,如同天堑一般横亘在天下所有武夫面前。
司马亭没有接这个略显沉重的话题,转而问道:
“老爷子现在在哪里?”
“哦,老爷此刻正在书房呢,中书省的那几位大人也都在。”陈叔回答道。
司马亭闻言,眉头微微一皱,脚步不由自主地停顿了一下。
中书省的大人们这么晚还留在老师府中,恐怕不是为了寻常之事。联想到最近黄河治理的棘手问题,他心中已经有了几分猜测。
“先不忙去禀报,等他们聊完吧。”司马亭沉吟片刻后说道,“陈叔,带我去膳房对付一口吧。今日去谢家,有女儿家在,不敢多吃,怕吓着人家。”
陈老闻言,脸上露出了会心的笑容:“不知道是哪家的姑娘被司马将军瞧中了,那可是真有福气了。”
陈老,昔日仅是师尊座下侍读书童,司马亭自小就认识,还指点过他武学。
提及那位师尊,司马亭心间除了满腔敬仰,更藏着一份难以言喻的神秘。
自幼伴其左右,聆听教诲,他年纪越大越看不清这位老师。
师尊与四先生之间,既是师徒,亦是挚友。
尤为奇异的是,师尊看似只是普通人,未涉武道之途,亦不通神魂修炼之法,仅以一介凡人之躯,行走于世。
然则,昔年曾有上三境的武道强人,妄图行刺杀之道。
正午的马车之内,外界无从窥探,唯见一抹指光,武夫的头颅,竟在那轻轻一指之下,如朽木般爆裂。
老师以一介布衣,竟能稳坐朝堂六十年风雨不倒,任凭世事如棋局局新,他自岿然不动。
夜幕降临,晚膳过后,司马亭静候于唐府一处古色古香的书院之内,心境平和,丝毫不显急躁。
摸了摸手中谢观给写的关于“仁人志士”的体悟,想必老师也会惊喜。
约莫一个时辰的光景,两道身影缓缓步入,司马亭即刻起身,语态恭敬至极:
“老师!”
“义举,你来了!”
司马亭,字义举,此字乃师尊亲赐,寓意深远。
回应他的是一位气质平平的老者,身着寻常衣物,发丝略显稀疏,皮肤泛黄且松弛,但仔细端详,仍可窥见年轻时必定是位俊俏男子。
老者一双眼睛已经看起来没有什么精神,负着手慢悠悠走来。
唐子昂已是耄耋之年,马上就要百岁大寿。
唐子昂在大齐朝中也被称为“病虎”,“病太岁”,倒不是说他身有疾病,而是他在朝堂之上总是一副无精打采的模样。
这些年来也少有发表政建,甚至礼部的权利也是逐渐交出。
“见过司马将军!”
在唐子昂身后还跟着一儒生打扮的中年人,虽不穿官服,一身儒衫也是穿的磊落。
身形有些消瘦,脸色枯黄,似乎是早年生过大病落下的,半边脸看起来颇为僵硬,不过眉宇之间倒是一派沉稳之色。
司马亭自然认识此人,他便是中书省的陈鲁,现任中书省检校官。
近些年来,陈鲁名声鹊起,一年中连升几级,其出身平民,与老师唐子昂的身份背景颇为相似。
尤其是今年年初,他陈奏的《治安疏》更是针对大齐的民生问题,提出了改革时政、长达数万言的主张。虽然苏相并未完全采纳,但这份奏疏仍在内阁传阅,引起了诸人的关注。
难道他拜入了老师门下?
不然也不会相谈到这个时辰,要知道在汴京有着内阁的“悬镜司”。
是苏相转门设置的特务组织,朝堂之中的官员一日的出行几乎都是有记载。
这种特务组织在古来是专门服务于皇家的,现在皇权庞落,被苏相所用。
今日陈鲁在老师府中,苏相肯定已经得知。
然而,此时陈鲁的面相却显得愁苦不已,与往日那个沉稳干练的形象大相径庭。
司马亭心中的疑惑更甚,他记得前几日朝堂之上,关于西边战事,陈鲁提出的出兵朱崖郡的方案已经被采纳,这几日应该“春风得意”才是。
唐子昂已经坐在椅子上,笑眯眯地看着司马亭和陈鲁,缓缓开口道:“还不是为了治理黄河一事。咱们陈大人啊,和九大姓的几位大人物可是吵得不可开交,差一点就要动刀子了。”
“要不是老夫手脚麻利,今晚咱们师徒怕是要去悬镜司的狱中探望他了。”
陈鲁闻言,面露无奈之色,道:“老上师,你就不要如此取笑我了。只是这些九大姓不食肉糜,他们根本不理解百姓的疾苦。”
司马亭自己找了个座位坐下,这几日他为了婚事去朝中批了条子,因此并不知道朝堂上发生的这一番波折。
他原本和陈鲁并不太亲近,但心中却对陈鲁的为人颇为敬佩。
此人极其不喜欢九大姓之人,尽管九大姓中有不少人看中了他的前途,愿意和他交好,甚至用马车送去金银,都被他拒之门外。
他还在门口立下了一块牌子,上面写着“打烊一年”,一时间传为汴京的趣事笑谈。
唐子昂打趣道:
“咱们的陈大人今日可是硬汉子,九大姓在朝中势力庞大,你如此与他们针锋相对,怕是明日又要出风头了。”
“正巧,你对面之人就是九大姓司马家的老三。。”
陈鲁看了一眼司马亭摇了摇头。
“司马将军,在剑南道所立下的功绩,我早有耳闻。绝非是与那些只顾私利门户私计、不顾百姓死活之人。”
“陈鲁身为朝臣,自当以百姓的福祉为重。若是为了个人的荣华富贵而置百姓的生死于度外,那我还有什么颜面站在朝堂之上?”
“如今,黄河水灾的形势比大隋战事更为紧迫,但苏相却似乎一直将注意力放在西边。这怎能不让人心生焦虑?”
司马亭倒是想起这位陈鲁乃是剑南道水灾之时家破人亡,一家十人只活下他一口。
听到此处,老人眼神之中闪过一丝精光。
陈鲁长叹一口气。
“今日这李家老二公认反对治理,说是黄河改道是此地百姓不忠不孝此乃是该有的天灾。”
“那诸葛家更是居心叵测。他们声称若要治理黄河,就需将灾民集中起来。这样一来,人多势众,一旦有人振臂一呼,岂不就要挑动天下反?这种险恶用心,实在令人发指。”